中國經濟制度上的“結構性缺陷”,是一個“建設性結果”,它與維持千年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重大關系。我們迄今仍有陷入歷史閉環邏輯的危險。
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,中國是全球保持中央集權制度最為悠久的國家,它是唯一一個長期擁有龐大國有企業體系的國家,中國的國有經濟集團不是1949年以后才有的,客觀上講公元7世紀開始從齊國宰相管仲開始搞第一次變法,將鹽鐵業收歸國有,中國就有了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。自此,中國產業上游始終盤旋一個龐大的國有資產集團,千年未變。
為了維持中央集權制國家,歷朝歷代都在強化其國有經濟和宏觀調控?梢哉f,國有經濟體系是一個制度性建設的結果。這就意味著中國未來的很多制度性變革,可以預見會有巨大反復--前進三步,后退兩步,甚至后退四步。然后呢,未來產生的結果很可能是非西方式。我們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方案,很可能不是西方的那一套。這給我們對中國未來中長期的判斷帶來很大不確定性。
這一次的兩會,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對互聯網金融給予很高肯定,對金融市場化改革指出一個非常明確的政府預期?墒莿傞_完會,央行就否定了虛擬信用卡、暫停二維碼支付。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體制內部有一個多么強大的制度性反抗力量。中國歷代經濟變革的焦點永遠是四個利益集團---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、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博弈與調整。中國現在又回到了歷史閉環的一處關鍵點----四大利益集團的共識已經破局。中央集權要求控制,市場化的改革又要追求開放,無產階級和有產階級的規模和勢力都足夠龐大。中國現在面臨的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哲學問題,也就是怎么在一個相對控制的前提下,完成開放式改革。
一方面中國的改革歷程相當漫長,可能超過我們的生命長度。另一方面我們可用的時間不多,差不多就到我們把城鎮化紅利和人口紅利用光的那天。我們這一代在未來的10年到15年時間里,需要推動國家完成經濟體制改革和部分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。我們能否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實現一次重大的經濟改革,這可能需要政治家、企業家和中國的知識分子達成一些共識,并具有大智慧才能完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