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別“保八”之后,中國似乎進入“7.5”時代,繼2013年中央政府將預定增長目標定在7.5%以后(實際增長7.7%,為近十年來最低),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再次將2014年經濟目標定在了標桿上。
7.5%暗示了什么?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很可能仍將延續“穩增長”思路。這一目標顯然就是就業等因素壓力下做出的平衡。李克強去年就曾表示,要保證就業目標,至少需要7.2%的經濟增長。與以往中國輕松跨越既定增長目標不同,2013年很可能已成為中國高速增長黃金時段的尾聲,當下真正的考驗剛剛開始。對于中國來說,2014年要取得7.5%的既定目標,必然將付出一定成本,或許將以加杠桿以及延緩改革陣痛作為代價。
更進一少,經濟增速面臨降低趨勢并不是壞事,而是源自經濟體量增大的自然進程。有測算,中國去年經濟增量約等于一個土耳其的經濟總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體量增長,經濟的重力因素在起作用,經濟的加速度必然面臨下滑趨勢——如果中國經濟今年要取得和去年一樣、甚至略低的成績,都將非常艱難。
改革是一個系統工作,目前各部門分割狀況并不有利于改革。從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數據來看,某些目標甚至并不會吻合。首先,7.5%的目標比2013年經濟實際增速低0.2%,而政府計劃的社會零售總額與去年一樣,出口增速下調了0.5%,投資計劃增速17.5%比2013年實際增速低2.1%,從這三個數據來看,經濟增速僅比去年下滑0.2%,不容易實現。
其次,財政赤字安排13500億,按照報告說法占GDP的2.1%,則換算成名義GDP要達到64.3萬億元,比2013年的56.9萬億元高13%;而計劃GDP實際增長為7.5%物價漲幅控制在3.5%之內,兩者合計不超過11%,顯然兩個計劃目標之間存在一定差額。
李克強從2013年3月15日上任以來,至今剛好是“李克強經濟學”落地一年。對于“李克強經濟學”,一度喧囂塵上,各家對于這一概念也有不同說法,但對于“不刺激、去杠桿、結構性改革”將作為新一屆政府問題解決方案的核心內容各界并無太大異議,但僅就此三點來看,目前也難言已經定讞;蛟S,政策出臺慢一點,意味著給改革多一點空間,但同時也意味著“李克強經濟學”尚在構建之中。
一年過去了,“李克強經濟學”實施成效如何?從“不刺激”來看,今年頭兩個月的情況看,經濟在加速下滑,很可能跌破7.5%。如果政府以7.5%為目標,是否意味著很快就不得不祭出刺激政策?近期中國發改委官員徐紹史稱:“經濟一旦出現下行苗頭,一定要果斷進行調控”。如此,李克強經濟學的要點之一,“不刺激”豈非不保?
其次,“減杠桿”一年來是否有進展?杠桿案可以觀察兩個指標,一是貨幣供應量(M2)與GDP比例,二是銀行對政府、企業與居民貸款量之和與GDP之比。根據我們的測算,前一指標從2012年的188%上升到2013年的195%;后一指標從2012年年末的144.5%上升到2013年年末的151%,上升了6.5%,升幅比2009年至2012年三年總和還多。這說明最近一年杠桿率不僅沒有降低,而且加杠桿速度仍舊在提升。個中原因,自然有過去刺激政策的后續效果,但至少難說在減杠桿方面已經取得進展。
最后,城鎮化等改革措施如果推進,也需要時間才能體現效果。李克強如是總結過去一年,“困難比預料的多,結果比預想的好”。2013年情況不算最差,而2014年情況可能更符合上半句,結果也可能艱難得多。在本次報告中, 李克強也強調向深化改革要動力,關于私人產權保護、政府下放審批、財政開支公開化等說法值得肯定,但這些體制改革顯然需要時間。
經濟下行,也許正是改革反思的良機。李克強上任半年之后,總結其施政路線,可以發現其中包含三個要素:首先是認可增速中樞下移而不短期刺激,其次以自貿區等制度建設促進開放,最后則是激活市場活力。一年期滿,這三大要素仍舊是值得肯定的轉型路徑,但真正的改革并不是立等可取的紅利,甚至對于經濟來說往往意味著短期陣痛,而這是有遠見的政治家必須做出的抉擇。 |